文姝(喵子)

我对孔圣一向敬重,对孔门弟子心存感激,对象山阳明意存怜惜,对元晦却是刻骨铭心的相爱~~~~~~

读《汉书》札记(三)(卷一《高帝纪》下)

秋九月,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降匈奴。

不知道该怎么说,投降异族总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吧。汉武时的马邑之谋,应该也是为先帝报仇了吧。马邑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古注未出,今说马邑县为山西朔县。

 

七年冬十月,上自将击韩王信于铜鞮,斩其将。信亡走匈奴,其将曼丘臣、王黄共立故赵后赵利为王,收信散兵,与匈奴共距(拒)汉。上从晋阳连战,乘胜逐北,至楼烦,会大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用陈平秘计得出。使樊哙留定代地。

 

平城县在山西大同东北,似乎做过北魏首都。陈平秘计,应劭说是画美人图贿赂阏氏,这也是后人最为津津乐道的说法,郑氏说“以计鄙陋,故秘不传”。按照颜师古的说法,这出自桓谭《新论》,是桓谭的臆测想当然耳,权当作野史来看吧。《汉书》卷四十《陈平传》中说,“奇计或颇密,世莫得闻也”,想来也是,如果陈平献计前后没有和史官沟通对接过的话,具体的计谋后世哪里能得知?

 

十二月,上还过赵,不礼赵王。是月,匈奴攻代,代王喜弃国,自归洛阳,赦为合阳侯。辛卯,立子如意为代王。

不礼赵王是为什么来着?果然只看本纪根本不够,很多问题还是要看列传。弃国自归什么的,果然都很不周礼了,一点都没有“国君死社稷”的觉悟啊,弃国真容易……好吧我似乎有点绝对道德了。刘如意出场,老刘家盛产渣男的基因还是来自刘季啊。

 

春,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二月,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无)以重威,且亡(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悦)。自栎阳徙都长安。置宗正官以序九族。夏四月,行如洛阳。

下次去西安要去看看未央宫遗址呀,在长安城内西南隅,在今西安市马家寨村。刘邦见到宫室的壮丽,先怒后喜,也是很有意思的,而萧何的话自然是有水平的。此段可与之前韩信等人上劝进表之言相互参看。

 

八年冬,上东击韩信余寇于东垣。还过赵,赵相贯高等耻上不礼其王,阴谋欲弒上。上欲宿,心动,问“县名何?”曰:“柏人。”上曰:“柏人者,迫于人也。”去弗宿。

这就是嫚(慢)而侮人的后果吧,不过“心动”云云倒也未必是迷信了,赵襄子不也能感知到来自豫让的危险么?不过这和县名强行扯上关系却未必可信了吧。

 

十一月,令士卒从军死者为槥,归其县,县给衣衾棺葬具,祠以少牢,长吏视葬。十二月,行自东垣至。

对于阵亡将士能用少牢之礼祭祀,在当时想必收拢人心效果极佳。这相对于对人民英雄的公祭了吧?不晓得这种行为是否始自汉高祖呢?待考。臣瓒的注解中提到了《金布令》,或称《金布律》,翻了一下《汉书·艺文志》没看到,毕竟那个时候政典法令还没有专书类别,不过即使有也很有可能失传,现有张家山汉简出土和相关研究论文,我是看不进去的。

 

春三月,行如洛阳。令吏卒从军至平城及守城邑者皆复终身勿事。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刘氏冠。贾人毋得衣锦绣琦縠紵罽,操兵,乘骑马。秋八月,吏有罪未发觉者,赦之。九月,行自洛阳至,淮南王、梁王、赵王、楚王皆从。

刘邦对服制还是有讲究了,但还没有形成典章制度,当然也有可能他之前分封中下级爵位封太多自己hold不住要压一压了。喜欢汉服那么多年也分不清锦绣琦縠紵等等布料,我可真是个叶公好龙的小机灵鬼。刘邦这是第几次往返洛阳了,他还真喜欢洛阳啊,这个季节要是能去洛阳旅游就好了,疫情似乎也差不多了,我有点心痒痒。

 

九年冬十月。淮南王、梁王、赵王、楚王朝未央宫,置酒前殿。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亡(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称万岁,大笑为乐。

这大概就是《声律启蒙》里面所说的“汉皇置酒未央宫”了呀。刘邦这句话是真无赖,这个词沿用两千多年我们真的要感谢刘邦了。晋灼提供了两种说法,一是许慎说过“赖,利也”,无赖是“无利入于家”;另一种接近现在的理解,“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今注则说“无所赖以为生”,不过这些解释似乎都和“不能治产业”对得上,游手好闲嘛。(所以真的是乱世出英雄,如果秦始皇再活十年,一切肯定都不一样,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不能假设。)只是不知这时候的“群臣皆称万岁,大笑为乐”时,内心是否都是志得意满?刘邦这一段的无赖嘴脸真的是令人啧啧称奇,难怪有人告发班固“私撰国史”,刘邦的形象在班固这里也不是很光彩啊。

 

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十二月,行如洛阳。

刘邦对楚之世家大族采取的怀柔政策,显然与对其他人不同啊。突然很想去探查一下楚地大贵族在秦汉之际还有西汉之时都扮演过什么角色?年表里应该有些蛛丝马迹,似乎不该是默默无闻。以及刘邦又去洛阳了,我也想去hhh~

 

贯高等谋逆发觉,逮捕高等,并捕赵王敖下狱。诏敢有随王,罪三族。郎中田叔、孟舒等十人自髡钳为王家奴,从王就狱。王实不知其谋。春正月,废赵王敖为宣平侯。徙代王如意为赵王,王赵国。丙寅,前有罪殊死以下,皆赦之。

秦汉那会儿株连还是三族啊,后来咋就九族了?至于“逮捕”一词,师古曰:“逮捕,谓事相连及者皆捕之也。一曰,在道守禁,相属不绝,若今之传送囚耳。”前面这种说法似乎是包含了株连的意思。属下意欲谋反,身为主君的赵王敖居然不知道,有点意思啊。

 

二月,行自洛阳至。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上说(悦),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刘邦这个手段应该是准备要真正收服赵地吧。不过看上下文,赵迪真的是超级难啃的骨头。

 

夏六月乙未晦,日有食之。

留意一下,到《汉书·天文志》再说,那个时候天人感应之说应该很盛行了,好奇这个时候那些官员要怎么解释日食?何况史官最早也是有观测天象的职责的,

 

十年冬十月,淮南王、燕王、荆王、梁王、楚王、齐王、长沙王来朝。

夏五月,太上皇后崩。秋七月癸卯,太上皇崩,葬万。赦栎阳囚死罪以下。八月,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

太上皇后的问题,这个称号第一次出现,之前刘媪是被封为/追尊为昭灵夫人,当然这个称号也很奇怪!所以后来一些史家考证的结果是,刘媪早就去世,昭灵夫人就是追封的,太上皇后是刘邦的后妈,又或者是有衍文,应该是太上皇/后崩。万年县,栎阳啊~

 

九月,代相国陈豨反。上曰:“豨尝为吾使,甚有信。代地吾所急,故封为列侯,以相国守代,今乃与王黄劫掠代地!吏民非有罪也。能去豨、黄来归者,皆赦之。”上自东,至邯郸。上喜曰:“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矣。”赵相周昌奏常山十二五城亡其二十城,请诛守尉。上曰:“守尉反乎?”对曰:“不。”上曰:“是力不足,亡(无)罪。”上令周昌选赵壮士可令将者,白见四人。上嫚骂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皆伏地。上封各千户,以为将。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代楚,赏未遍行,今封此,何功?”上曰:“非汝所知。陈豨反,赵代地皆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计唯独邯郸中兵耳。吾何爱四千户,不以慰赵子弟!”皆曰:“善。”又求“乐毅有后乎?”得其孙叔,封之乐乡,号华成君。问豨将,皆故贾人。上曰:“吾知与之矣。”乃多以金购豨将,豨将多降。

这一段很赞,能看出刘邦真正的能力!对于邯郸守尉的处理和拔擢赏赐壮士的行为,刘邦的观点和身边人是不同的,但在“左右皆曰不可”的时候能够保持清明,作出正确判断,这又岂是一般人能达到?更别说他在危急关头那些令人惊艳的表现了!当然,刘邦先让周昌在矮子里拔将军,然后谩骂四人,在他们惭愧伏地后又封加官进爵,对人心的把握可谓精准了,还怕那些人不用命?至于寻找乐毅之后封爵的行为,周初立国时也是这么做的,对于安抚遗民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当然管蔡之乱另说咯~)这是汉十年了,楚汉战争结束也有五年了,但天下还远未太平,刘邦也是不容易。读到此处,似乎刘邦一生从未犯过严重的政治错误啊,几乎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大局观,可见他是一位真正的出色的政治家,有意思。

 

十一年冬,上在邯郸。豨将侯敞将万余人游行,王黄将骑千余军曲逆,张春将卒万余度(渡)河攻聊城。汉将军郭蒙与齐将击,大破之。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马邑,马邑不下,攻残之。豨将赵利守东垣,高祖攻之不下。卒骂,上怒。城降,卒骂者斩之。诸县坚守不降反寇者,复租赋三岁。

攻残之谓多所杀戮,马邑有点惨。卒骂者斩之,诸县坚守不降反寇者免三年租税,可谓赏罚分明了。

 

春正月,淮阴侯韩信谋反长安,夷三族。将军柴武斩韩王信于参合。

………………?????!!!!!!!!!!

 

上还洛阳。诏曰:“代地居常山之北,与夷狄边,赵乃从山南有之,远,数有胡寇,难以为国。颇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属代,代之云中以西为云中郡,则代受边寇益少矣。王、相国、通侯、吏二千石择可立为代王者。”燕王绾、相国何等三十三人皆曰:“子恒贤知(智)温良,请立以为代王,都晋阳。”大赦天下。

代王刘恒啊,不过那33人都夸刘恒是真的么?如果他不是汉文帝史书上还会这么记载么?怀疑ing~另:代地“与夷狄边”又“数有胡寇”,选个“贤知温良”的主君算啥?能好好戍边抵抗异族么?逻辑呢?白登之围可是四年前才发生过的!

 

二月,诏曰:“欲省赋甚。今献未有程,吏或多赋以为献,而诸侯王尤多,民疾之。令诸侯王、通侯常以十月朝献,及郡各以其口数就率,人岁六十三钱,以给献费。”又曰:“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霸)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无)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仪)、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酂侯颜师古注了一大堆,地名古今考真的让人头秃,其中还有读音的问题。至于“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什么的,真的是古人很美好的想象了呢,今人则不重祭祀,或曰重公祭不重私祭,再读“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语,心有戚戚也。

 

三月,梁王彭越反,夷三族。诏曰:“择可以为梁王、淮阳王者。”燕王绾、相国何等请立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罢东郡,颇益梁;罢颍川郡,颇益淮阳。

彭越领盒饭了。燕王卢绾是五年七月立的,这些年也发生不少事情啊,小伙伴们都学聪明了,知道要“请立”谁了,揣摩上意的能力越来越棒了呢。萧何这个人还真的很难说啊。“罢东郡,颇益梁;罢颍川郡,颇益淮阳,”梁和淮阳之地本就富庶,又各增一郡,须知秦始皇之时天下也不过三十六郡,一郡之地怎么着也有半个省了吧?这都是改郡为国啊,刘邦毕竟草根出身,私心太重也在所难免。

 

夏四月,行自洛阳至。令丰人徙关中者皆复终身。

这个注解值得全部粘过来!《中国地名大会》就考过这样的知识,事实上不管中外都有类似的处理,不管是新丰新蔡新郑还是纽约新西兰,不过中国地名沿革对我来说太难了QAQ!不过当时江南之地肯定还是要比关中富庶,所以刘邦才会有终身免除赋税的优惠政策,不过免除徭役么?免除子孙的服役么?应该不会吧。

 

五月,诏曰:“粤人之俗,好相攻击,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会天下诛秦,南海尉它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今立它为南粤王。”使陆贾即授玺绶。它稽首称臣。

南越王赵佗,历史上的评价似乎还是偏正面的,毕竟教化之功太大了。四年前我去过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值得一去。秦始皇迁徙的是故梁地之民,秦魏这是什么仇什么怨啊……百越文身之地啊,即使在唐朝依然遍布瘴疠,很难想象秦汉之际迁徙过去的民众过得是什么日子?反正我这个季节如果在两广,很可能还会水土不服皮肤过敏。陆贾此人我稍后会关注一下,在汉初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一笔的儒生,气质上更像战国名士啊,说大人则藐之的那种。另:赵佗何人?莫非嬴姓赵氏公族?瞎猜一下,还是继续往后读。

 

六月,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

感慨同前。

 

秋七月,淮南王布反。上问诸将,滕公言故楚令尹薛公有筹策。上召见,薛公言布形势,上善之,封薛公千户。诏王、相国择可立为淮南王者,群臣请立子长为王。上乃发上郡、北地、陇西车骑,巴蜀材官及中尉卒三万人为皇太子卫,军霸上。布果如薛公言,东击杀荆王刘贾,劫其兵,度(渡)淮击楚,楚王交走入薛。上赦天下死罪以下,皆令从军;征诸侯兵,上自将以击布。

再次“诏王、相国择可立为XX王者”,这个套路大家看来都很熟悉了。淮南王的谋反似乎意义非同小可,可能意味着楚地大本营乱了吧,汉祚的根基不稳,刘邦的帝位那就更不安稳啊,都要亲自出征,还要以囚犯从军,这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啊!想到牧野之战,幸好这些囚徒没有临阵反水,不然天下还要乱很久了。

 

十二年冬十月,上破布军于会缶,布走,令别将追之。

上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场,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上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乐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沭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豫)。”沛父老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笔乐。十余日,上欲去,沛父兄固请。上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上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得,唯陛下哀矜。”上曰:“丰者,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以其为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之,乃并复丰,比沛。

说到击筑,不由得想起某大魔王了啊!可惜筑、瑟这些民族乐器都几乎失传了,现在的一些复原也很难说距离历史的真实有多远。刘邦的歌舞自然是楚地的,楚声是什么样的呢?没概念。“忼慨伤怀,泣数行下”的描述还是蛮令人动容的,《大风歌》是在这个背景下作成,刘邦他心里苦啊,登临帝位确实很麻烦,先是匈奴然后又是各地诸侯叛乱,狼烟四起,焦头烂额,刘邦可能真的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或宜怜之。免除丰沛之地的时代赋税,帝乡什么的福利真好,不过高祖一行人吃住十几天,估计也把沛县吃穷了……(所以后来老乡想留刘邦的时候,刘邦理性拒绝了~)另:丰沛之地乃高祖龙兴之地,去年春节期间我去给徐州GDP贡献过力量,汉文化相关景区值得一去。

 

汉别将出布军洮水南北,皆大破之,追斩布番阳。

周勃定代,斩陈豨于当城。

诏曰:“吴,古之建国也,日者荆王兼有其地,今死亡(无)后。朕欲复立吴王,其议可者。”长沙王臣等言:“沛侯濞重厚,请立为吴王。”已拜,上召谓濞曰:“汝状有反相。”因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汝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汝慎毋反。”濞顿首曰:“不敢。”

有意思,如果是真的,刘邦的心还真够大的,不能杀也不能降为庶人么?想到唐太宗得到李淳风的预言,然后李君羡就惨了……阴阳家之言真是呵呵了。

 

十一月,行自淮南还。过鲁,以大牢祠孔子。

大牢即太牢,牛羊豕三牲。刘邦是第一位祭祀孔子的帝王。

 

十二月,诏曰:“秦皇帝、楚隐王、魏安釐王、齐愍王、赵悼襄王皆绝亡(无)后。其与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齐各十家,赵及魏公子亡(无)忌各五家,令视其冢,复亡(无)与(预)它事。”

呜呜呜……还能保留一点香火,也不容易了。

 

陈豨降将言豨反时燕王卢绾使人之豨所阴谋。上使辟阳侯审食其迎绾,绾称疾。食其言反有端。春二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绾。诏曰:“燕王绾与吾有故,爱之如子,闻与陈豨有谋,吾以为亡(无)有,故使人迎绾。绾称疾不来,谋反明矣。燕吏民非有罪也,赐其吏六百石以上爵各一级。与绾居,去来归者,赦之,加爵亦一级。”诏诸侯王议可立为燕王者,长沙王臣等请立子建为燕王。

诏曰:“南武侯织亦粤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

到此,异姓王差不多就都没了吧。“爱之如子”说得真好听;天下既定,赵佗虽受玺绶且称臣,实质上应该还是割据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三月,诏曰:“吾立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与天下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集)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亲,或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赋敛,女子公主。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长安,受小第室。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无)负矣。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且不说“可谓亡负”有多少水分,这道诏书确实是占据了大义了的。“入蜀汉定三秦者”能“皆世世复”,他们的功劳可能还挺大。注云翁主是因为“诸王即自主婚”,因为主婚者是乃翁而非诸公,故云翁主。

 

上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疾。疾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上问医。曰:“疾可治。”于是上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疾,赐黄金五十斤,罢之。吕后问曰:“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知(智)有余,然难独任。击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乃所知也。”

刘邦都重病在身了,居然还挺有劲儿啊,还能谩骂,精神头真足!不过难得没有老糊涂,没有迁怒医者而是赐金放还,对身后事的安排也是井井有条,值得敬佩。

 

卢绾与数千人居塞下候伺,幸上疾愈,自入谢。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卢绾闻之,遂亡入匈奴。

卢绾,呵呵。

 

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北面为臣,心常鞅鞅,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以故不发丧。人或闻以语郦商。郦商见审食其曰:“闻帝已崩,四日不发丧,欲诛诸将。诚如此,天下危矣。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此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乡(向),以攻关中。大臣内畔(叛),诸将外反,亡可跷足待也。”审食其入言之,乃以丁未发丧,大赦天下。

帝崩不发丧,这都什么毛病啊,好吧吕后不是第一个,可总有点小人之心了。

 

五月内寅,葬长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返)至太上皇庙。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

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监门戌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拨乱反正的出处大概在这一段了。最后一段明显是儒生给自己强行加戏了,不过典章律令、立制垂范还是很重要的,十世可知也!刘邦的成功诚非偶然。

 

赞曰:《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世祠天地,缀之以祀,岂不信哉!由是推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尚)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

注解一对尧帝号陶唐氏考辨了一堆,可惜那会儿没有考古学。“秦灭魏,迁大梁”句颜师古注曰:“秦昭王伐魏,魏惠王弃安邑,东徙大梁……”时间对不上啊喂,秦昭王和魏惠王没有交集,颜师古智者千虑了。至于最后的“汉承尧运,德祚已盛”云云,吾不欲观之矣!五德终始,汉朝自己都没搞清楚是火德还是土德呢。

《汉书》第一卷我读了半个月,呵呵。


评论 ( 25 )
热度 ( 5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文姝(喵子) | Powered by LOFTER